皇冠足球比分

图片
忠县人民政府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部门>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政务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政务活动

“中国好人”曾艳 || 以拳拳之心,守护库区文物!

日期:2024-08-13
字号:
分享:

她从事文博工作23年,多次参加县内重大文物考古发掘保护;她走遍全县29个乡镇(街道),对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熟稔于心;她是忠县文物“活地图”,更被尊称为“文博女将”。她就是刚获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称号的忠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忠州博物馆馆长曾艳。

85日,记者跟随曾艳上山下乡,见证一名文博工作者的一天,倾听她讲述守护文物安全的故事。

野外调查是每个文博工作者的常态

早上530分,当城市在天边第一缕晨光中开始苏醒时,记者和曾艳同乘的工作车已从县城出发,行驶在忠石沿江旅游公路上。虽说是5点半出发,但我们的队员都是四点多就起床,检查普查资料和设备。曾艳表示。

近期的重点是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曾艳说,县文保中心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已于5月末开始到乡镇(街道)实地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核实工作,目前全县新发现文物8处。

考虑到夏季气温较高,为防止队员中暑,保障人身安全,曾艳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每天早上五点半出发到点上开展调查工作,下午回办公室整理相关数据资料。

全县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有1046处,每个点都要实地核查,一处也不能遗漏。曾艳说,两个月来已调查核实300余处,完成三分之一工作量,按计划年底前必须完成60%,明年5月前完成全部普查任务。

虽然进展很顺利,但曾艳还是感到压力特别大。她担心天气、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调查进度。所以,自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普查工作中。

野外调查是每个文博工作者的常态,风餐露宿、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朋友们经常笑我晒得像个煤球曾艳说,自己从来没有为这种苦和累后悔过。其父亲曾任忠县文管所所长,坚守基层40多年,曾艳从小耳濡目染,心中充满对父亲的敬重和对文物的敬畏。

为了文物普查更具标识性,同时保障队员酷暑时节野外工作安全,所有普查队员都身着统一服装,配备防晒帽、防晒袖和防蛇虫叮咬、解暑的药品。

今天调查的第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是位于石宝镇金山村六组的桃子坝民居。这是一座坐落在山坳中的古民居,该民居四合院式布局,为砖木结构建筑,并带有三叠式封火墙。根据墙上多块青砖上显示的民国字样,推算这座民居始建时间为民国期间。

戴上帽子和防晒袖套,背上普查包,换上解放鞋,曾艳带着5名同事对民居外貌进行观察后,开始进入民居内坝。曾艳负责全程指导,并绘制平面图、标注数据,其余同事负责检查、测量、拍照、定位、手机系统登记等。

大家要结合之前的数据仔细核实。特别是建筑物文物,要保证细节描述的规范化。曾艳一边绘图一边提醒同事。

曾艳介绍,建筑类和石窟寺类文物结构复杂、修缮保护难度大,更需专业人员参与保护。区县文博工作中匮乏这类专业人才,导致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我和同事们只能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并经常请教更专业的人员。

调查结束后,曾艳和同事们告别当地村民时,不忘提醒他们要注意消防安全

为了掌握第一手文物资料,文博工作者啥也不怕

第二个调查点位于忠州街道复旦村的天池山崖墓群。到达现场,曾艳便和同事们带着工兵铲、剪枝钳,循着野草疯长的小路,向被当地人称为石屋山的南侧上行。

天池山崖墓群位于石屋山南面斜坡一带,属于2014年新发现文物,发现时并没有找到任何陪葬品,但从崖墓形制以及与周边区县同类型墓葬比较分析,时代推断为汉至元。曾艳说,很多文物的具体时间很难考证,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严谨的验证,这个过程很艰难,也很漫长。

大家各就各位,分工协作,按之前调查发掘的数据对崖墓逐个调查:看风化程度、量内外高宽深尺寸、绘图、拍照、登记等,一个程序也不能少。每复核一处崖墓,曾艳都会俯身进去打着照明灯仔细查看,并核实测量部位和相关数据。

当年崖墓群发现后,曾艳参与了每个崖墓的调查工作,量尺寸、定坐标、拍照片、写文字……在她的努力下,崖墓群有了最原始、最完整的资料档案。

石屋山其实就是古人的墓地,记者早有耳闻。但真正进入其间时,记者不免有些毛骨悚然。对于你们害怕吗的提问,曾艳坦然回答:为了掌握第一手文物资料,深入墓室必不可少,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文博工作者啥也不怕!

上午十点多,天空下起了小雨,为了不耽误普查进度,队员们决定继续开展外业工作。由于坡陡林密区域广,有的崖墓已被茂盛的草丛覆盖,很难发现。曾艳决定分组开展调查提高效率:自己带着3名同事调查墓门外露的崖墓,另外两名同事小毛和小黎到树林中寻找调查隐于草丛中的崖墓。

1130分左右,曾艳和同事们经过确认,完成了全部墓门可见的崖墓复核调查。小毛和小黎也刚好回到碰头的地方。草深林密,有一处没找到。小毛的脸上露出遗憾的表情。8年前,从南京大学文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小毛来到忠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很快成为骨干。

考虑野外出行安全和仪器设备不防水等问题,曾艳决定下次再来,吩咐大家收好器材准备下山。

路上,曾艳叮嘱大家:回去之后要及时把今天调查的数据分类整理,互相核对。如果时间长了,记忆就模糊了,数据就不准确了。

匆匆吃过午饭,曾艳便回到办公室,开始审核近期需要上报的几个材料。

下午上班时,藏品修复科小黄要对数十件已完成修复、暂存库房的陶器文物进行分类发卡。简单地说,就是给文物办身份证,有证后才能上架,并方便查找。曾艳向记者解释。

按管理制度规定,文物入库必须要有3人及以上才行,出库则需要签字许可。曾艳和副主任刘莹是库房主要管理者,她们几乎每天都要到库房查看藏品,检查文物修复和安全存放等情况。

文博工作可不是早上开门、晚上关门这么简单

换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和手套,经过3道门禁,记者随曾艳等人进入陶器文物存放的库房。在考古发掘中,忠县出土了大量陶器,但损毁也比较严重。藏品修复科的工作人员天天泡在库房,专门从事修复工作。

里面装着发掘出土的陶器碎片,都是需要修复的文物。曾艳指着地上一堆编号的白色塑料袋说,目前,我们只能对陶器类文物进行修复,亟需皇冠足球比分:专业人才参与。

所有进入库房的人员完成手续后,小黄推着3件文物出库。检查编号、核对信息、录入电脑,小黄和小杨对信息确认无误后,分别为3件文物挂上带芯片的小卡片,这就算把它们的身份证办好了。

事实上,文物入库程序很严格,需要经过登记、除尘、杀菌、编号、拍照、绘图、文字描述等环节后才能进入库房。特别是建立文物登记总账时,必须手写填表,做到字迹工整,不能有任何涂改。目前,忠州博物馆登记的展陈和馆藏可移动文物有23400余件(套),涵盖24个类别。

在文物保护科办公室,小毛和小廖坐在电脑前核对录入上午调查的资料,桌上堆满了文物档案资料。由于树木生长,文物点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9号崖墓和11号崖墓标注的序号反了。曾艳仔细查看二人的整理情况后,嘱咐他们要结合之前的照片和相关资料核实后进行修正。

回来整理核对数据资料花费的精力更大,必须一项项核对确认,不能有丝毫差错。曾艳说,文博工作有很多隐形工作不足为外人道,只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外界有一些误解,认为在博物馆上班很轻松,就是开门关门两件事,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她和同事们只能苦笑。

文博工作可不是早上开门和晚上关门这么简单。曾艳说,除了唱好文物调查这场重头戏外,他们还要负责文物修复、文物展陈、价值研究、宣教培训和参与项目建设以及全县文物安全保护,协调解决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等工作。

为留住乡愁和城市记忆,在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三峡留城·忠州巷子及临江公园建设中,曾艳全面参与了文物保护、特色文化有机植入等工作。特别是去年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期间,曾主任每隔一两天就要乘船登岛去查看文物保护情况,协调相关工作,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常常累得疲惫不堪。小罗告诉记者。

2001年进入文保单位以来,曾艳积极投身到乌杨阙、洋渡沿江二队墓群考古发掘等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逐渐从外行变成内行,并全程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石窟寺调查、忠州博物馆筹建等工作。她多次发声,为文物保护建言献策,推动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文博工作者既是文物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需要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的情怀和坚守。文物保护之路任重道远,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地方历史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回顾20多年从事文博工作的经历,曾艳感悟深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